2014年3月18日,因反對國會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,數百名學生佔領立法院,太陽花運動爆發。24天後,學生們才在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承諾下,有條件地撤出立法院。

太陽花學運由多個因素導致。兩岸經濟熱絡但政治緊張,內部年輕人對自身經濟社會處境不滿,國際上新自由主義思潮彌漫,以及手機網路興起後全球公民運動頻繁的背景下,國民黨沒有和民眾充分溝通,就強勢推進服貿立法,立院佔少數的民進黨并未有效阻攔。權力的傲慢引發學生激烈反彈,最終引爆了一場民眾積極參與的社會運動。

太陽花學運結束后的十年裡:
2014年政治素人柯文哲擊敗國民黨連勝文當選台北市長,最終2024年民眾黨在「藍綠一樣爛」的心態中崛起,柯文哲獲得369萬多票。
2016年民進黨填補權力真空實現完全執政,並在2020年和2024年繼續贏得大選。
與此同時,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逐漸停止,戰爭風險不斷飆漲。民進黨以意識形態主導「逢中必反」,並利用權力勾結串通牟利,在軍事外交上更完全配合美國的戰略安排。台灣一邊抱怨大陸壓縮自己對外交往的空間,一邊又對與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進行交往一事視而不見。

當年那些立法院代表正義和希望的學生代表、社會團體和小黨,大多被民進黨施壓分化,不是收編、就是消音。有些人被當腳踏板,有些領九萬,有些到國外過著優渥的生活,有些持續被利用。

太陽花釋放了巨大能量,卻以哀怨的形式告終。回望當時引爆學運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和勞工權益問題,非但沒有改善,反而更加嚴重,當時被用來煽動民意的抗中意識形態更是愈演愈烈,成為了台灣再難以撼動的「政治正確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