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9日,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和16名一同赴陸參訪的立委,在立法院舉行「兩岸破冰和平之旅,振興台灣百工百業」記者會。傅崐萁說此行順利完成「兩岸和平破冰」、「兩岸觀光全面開啟」、「台灣農漁產品拓展市場」等主要任務。還呼籲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與中國大陸多多交流,改善關係,避免台海緊張態勢對台灣民生和產業的負面影響,吸取烏克蘭和以巴戰爭的前車之鑒。

隨後,陸委會對大陸恢復福建居民赴台團體旅遊一事,回應稱不符合對等開放原則,需要進一步釐清後再做決定。結合今年以來,處理金門撞船過程中的反覆橫跳,以及觀光署選前放開選後突襲宣布停止招攬赴大陸旅行團等事件,背後都是民進黨對待兩岸事務矛盾糾結的產物,既不想背負阻礙兩岸交流的罵名,又不想讓兩岸真的實質接觸。民進黨如此這般,何其辛苦。

賴清德一直以來都稱自己是「務實的台獨工作者」,然而這個意識形態理念主導的立場,在處理兩岸關係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務實的前提。政治是妥協的藝術,有勝算獲益才是該走的路,要真的想務實處理兩岸問題,避免風險和衝突,就必須在理念上擱置爭議和有所妥協。而從賴清德過往的各種經歷看,不管是理念上的妥協,還是務實的交流,都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。

這也難怪AIT主席羅森伯格在賴清德當選後的幾個月裡,多次飛來台灣管控風險。今年又恰逢美國大選激戰正酣,在大選前可以預見美國只會不斷做出全面抗中的姿態,對中國施壓。而對于台灣,美國既希望藉助台灣擾動大陸,甚至擦槍走火爆發衝突以消耗中國,但又不希望是在總統大選前的敏感時點激化矛盾。

這樣看來,疊加了賴清德個人風格和美國大選雙重不穩定因素的台海兩岸局勢,在賴清德就任後的一段時間內,還將反覆上演邊緣試探,時松時緊,反覆拉扯的戲碼。不過這拉扯之中的風險,更多的還將由台灣人來承擔。